北京市朝阳区“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系列专栏一)

发布时间:2016-12-29

第一期 “十二五”时期水务发展成果简述

 

 

 

 

“十二五”期间,朝阳区紧抓机遇、应对挑战,着力增强水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拓创新雨洪蓄滞模式,多措并施保障防汛安全,强化实施生态水务工程,区内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清水朝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强化“节水优先、量水发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严控用水总量,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推进节水创建,在全市率先创建5个用水计划管理全覆盖街道试点,创建市级节水型单位41个、节水型社区(村庄)60个、节水示范区7个、区级节水型机关187个;建成北小河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两处“清水零消耗公园”,园林绿地浇灌全部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9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5%,以14%的用水量增长支撑了54.7%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和10.6%的人口增长,区域用水效率显著提升。

    二、强化“城乡一体、配套跟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

配合市自来水集团敷设供水管线20.2km,区域市政自来水主干管网覆盖率达到45%;作为北京市首个自备井置换试点区,率先编制完成《朝阳区自备井置换实施方案》;开展农村供水安全隐患排查与监督整改工作,农村生活供水设施从水源、管网、计量、消毒等方面完整配套;集中供水厂水质合格率达到100%,村镇生活用水水质抽样监测合格率达到96%,区域内城乡供水安全不断加强。

    三、强化“综合整治、阶段推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第一个“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成绩显著,全区建成定福庄、清河第二、高安屯等10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288m3/d;建成24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10.5m3/d;实施北部水系水质改善工程等入河排水口截流工程;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对19条河道61.8km重点河段补充再生水1993.9m3。城区和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率分别由十一五末的92%55%提高到97.5%75%,区域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坝河、亮马河、北小河等约30km河段接近Ⅳ类水体,区域水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强化“未雨绸缪、安全发展”,健全迎汛减灾体系

系统治理区域河网体系,实施四个阶段共81.28km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河道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排水沟提高至10年一遇;完成50km排水管网建设、13座下凹式立交桥积水点治理,区域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雨洪利用模式,建成4处郊野公园雨洪利用示范工程,区域雨洪蓄滞能力达到500m3。防汛管理措施到位,完善了防汛队伍物资建设,严格修订了各项防汛预案,推进防汛指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汛制度,防汛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加强,区域安全迎汛体系日益健全。

    五、强化“创新体制、科技兴水”,提升水务管理水平

出台了《区管河湖水环境管理办法》、《朝阳区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等部门规章、规划文件,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朝阳区经济发展水平、体现水资源约束控制作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建成朝阳区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水务基础信息平台、防汛抗旱信息服务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信息化水平全市领先;积极推进创先争优工作,第一次水务普查研究成果荣获全国水利最高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行政处罚累计金额410万元,在全市水政执法工作中领先。(规划计划科通讯员 皮晓宇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