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系列专栏二)

发布时间:2016-12-29

第二期“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朝阳区水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效率国际领先;加强系统治理,保持河水清洁,实现居民自由亲近河湖水体;统筹资源,空间均衡,两手发力,科学治水,打造水景清新、人水和谐的“亲水朝阳”。全面建成具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效应和国际一流的水生态文明区。具体目标如下:

率先创建为节水型区。严控用水总量,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水。新水总量控制在3.5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降幅达到15%以上;市政自来水主干管网全覆盖,累计封填机井1000眼,取水机井控制在400眼以内,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6亿m3;基本建成“海绵城市”,新改扩建区径流系数低于0.5

全面提升水生态服务功能。全部黑臭水体彻底消除,全区污水处理全覆盖,主要河道水质达到Ⅳ类;编制完成《朝阳区蓝网系统与水源配置专项规划》,形成“两线十带多区1”的滨水绿廊格局,构建“畅通循环多级”的动态水网,形成“四横双网多点2”的防洪排涝格局,实现水系连通,居民可自由亲近河湖水体。

多措并举推进全域管理。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一套数据—三张专网3”的“1313”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加快推进落实河湖生态环境“河长制”管理体制;推进网格化管理,建设区、街(乡)和村(社区)三级水污染巡查队伍;设立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高压线”,严格执法,高限处罚,强化联合执法机制;基本建立体制顺畅、决策科学、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全域水务管理体制。

重点任务 

   一、建设水生态修复体系,着力打造“亲水朝阳”

(一)控源截污,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体系 

配合实施市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第二个“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配合完成东坝、垡头等现状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配合实施清河第二等再生水厂配套污水干线、支户线建设,铺设污水管线102.4km

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在市政污水管网未覆盖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追根溯源、精准治污,新建小型污水处理站7座,升级改造7座,新增处理能力1.25m3/d;新建村内污水管线18.73km,解决80个未实现城市化村庄的污水直排问题。

大力推进雨污分流。配合市排水集团排查改造现有排水管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更新老旧市政管网,实现雨污分流;规范社会单位排水行为,逐一排查整改,确保雨污分流和污水达标排放。

(二)标本兼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按照“一河一策”,标本兼治,形成一张图、一套表、一本台账,整体启动,按四河系分片推进。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疏浚、净水补给、生物净化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量,消除底泥污染,实现水体流动、自净,提升河道景观,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三)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出境断面水质 

结合黑臭水体治理,综合采取根本性与应急性治理措施,全面启动出境断面治理。通过完善沿河污水收集管线、截流支沟污水、调配再生水、引入生物修复技术等手段,优先改善温榆河、通惠河、小场沟、萧太后河、通惠排干和南大沟等6条直接进入通州区河道水质。到2016年,实现全区11个出境考核断面基本达标。

(四)扩大范围,推广再生水利用 

推进再生水管网建设。新建清河、萧太后河补水干线15.2km,高碑店补水支线2.5km;在市政杂用配水系统薄弱的区域新建市政杂用再生水管线79.7km

推动再生水置换新水。大力推动区内市政杂用、园林绿化、工业生产、景观用水置换为再生水,新建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全部配建再生水设施;充分利用河道现有补水口,适时对河道补充再生水,实现年再生水利用量1.6亿m3

(五)互联互通,打通河湖水系循环节点 

通过河道疏通、泵站修建、输水管道铺设、闸坝改造等打通河湖连通节点,实现16条共125.4km河道、5处公园湖泊湿地循环连通,形成多级水质景观水体,清洋河、萧太后河等13条河道实现Ⅳ类水标准,亮马河(四环以内)、朝阳公园湖实现Ⅲ类水标准,南水北调清水调蓄池达到Ⅰ类水标准。

(六)十带多区,营造生态亲水空间 

继续实施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及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建设,统筹防洪、生态、文化、景观、产业等要素,系统治理萧太后河系7条河道,改善河道水环境,建设景观节点,体现文化古蕴,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蕴深”。

以萧太后河系治理作为全区水环境治理的标志性项目,立标杆、做示范,逐步推进四河系系统治理。全区形成清河、温榆河、沈家坟干渠等十条滨水绿廊生态景观带以及老河湾蓄滞洪区、马家湾蓄滞洪区、朝阳公园湖、南水北调清水调蓄池等多个大型水面,形成“十带多区”滨水绿廊生态格局。

    二、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

(一)量水发展,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控用水总量,明确用水限额。倡导节水即治污的理念,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方式,全区新水用量实行生活用水适度增长、环境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负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全面推动生活用水收费全覆盖,创建节水型街道10个、社区212个,商务楼宇高标准节水示范园区3个。

充分挖潜居民家庭用水。全面推动生活用水收费全覆盖,城乡居民用水全部实现一户一表计量收费,严格执行阶梯水价,农村用水取消包费制;实施老旧小区节水器具改造,新建居民住宅、企业、宾馆饭店、公厕、商场等项目全部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严格执行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

精细化管控公共服务业用水。加快商务楼宇节水行动,鼓励具备改造条件的商务楼宇加强污水循环利用,处理达标后用于冲厕、绿化等,回用率达到30%以上;发展空中花园、空中水池,实现区域雨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执行最严格的定额标准,制定用水计划指标,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

着力监管建筑业用水。新改扩建项目施工用水须严格执行临时用水指标许可制度,单位建筑面积综合用水定额设定为0.7 m3/ m2。加强专家审查,加大施工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管理特殊行业用水。禁止新改扩建高尔夫、高档洗浴、滑雪场和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依法取缔非法经营的洗车点、洗浴、纯净水(含现场制售水)制造场所;引导纯净水、水饮品等高耗水行业有计划退出;鼓励支持洗车使用再生水和雨水,引导用新水洗车企业完成水源置换。

继续压缩农业用水。调整现有农业用地种植结构,完成现有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转变;种植业全部采用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优化调整现有水产养殖项目(科研、休闲观光等除外),禁止新改扩建水产养殖,畜牧业全部使用节水设施;农业机井全部安装计量设施,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全面压缩工业用新水。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高端产业跟进的城市新格局,加快高水耗企业、有污染的项目和区域性专业市场的搬迁腾退;积极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格产业和项目准入;严格实行用水计划指标全覆盖管理,将所有工业用水纳入动态监管;所有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实施节水技术改造。

(二)统筹置换,加大“南水”利用力度 

加快市政供水设施建设。配合实施东五环12.5km供水主干线和沿京承高速路、广渠路、化工路以及功能区供水干线、次干线和支线建设;配合更新改造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配合实施五环外环铁处拟建的南水北调清水调蓄池工程。

推进实施自备井置换。以《朝阳区自备井置换实施方案》为基础,争将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具备条件的农村生活生产自备井全部置换成市政管网供水,置换自备井1327眼,置换水量7398.8m3,根本改善生活供水水质。

强化饮用水安全监管。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辖区内集中供水厂和自备井水质以及实施自备井置换后拟利用现有管网的供水水质,保证出厂水质,保障用户水质安全。

(三)涵养水源,限制开发地下水 

地下水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农业和批准的绿化用水取水层控制在100m以内,实施1000眼以上机井封填,地下水取水机井控制在400眼以内,均衡布置,封而不废,作为战略备用水源。

    三、全力建设海绵城市,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一)完善双网,提升河道管网排水能力 

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加快实施第二个“中小河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主要河道及骨干排水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街乡管辖范围区内沟渠综合整治,综合治理观音堂沟、大华窑沟等70 km河道,实现2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

市政雨水管网建设。结合市政道路建设,新建排水管网54.5km,打通“断头管”,提升雨水管网标准,完善雨水排除系统。新建雨水系统标准严格按照《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DB11/T969-2013)执行。

重点治理积滞水点。重点开展113处下凹桥区、道路和低洼院落等积水点治理。针对不同积水原因,通过雨水排除系统改造、雨洪利用工程建设、雨水泵站升级改造、雨洪调蓄工程等措施,消除防汛隐患。

(二)蓄用结合,推广建设城市“海绵体” 

已建城区雨水利用工程改造。开展现状地面(机动车行驶道路除外)、绿地基础调查统计工作,将现状具备条件的地面、绿地改造为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和生态槽。

新改扩建区雨水利用工程建设。新改扩建项目要求同时配套建设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雨水利用率不低于50%,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少于70%

郊野公园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实施勇士营、东坝、金田、鸿博、老君堂、黄草湾等6处郊野公园雨洪利用工程,通过建设和改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蓄水能力150m3,有效疏导和调蓄雨水径流。

雨洪蓄滞区建设。建设北部沙子营蓄滞洪区、金盏老河湾蓄滞洪区、中部坝河出口蓄滞洪区及坝河千亩湖等蓄滞洪区,总面积389hm2、蓄洪能力合计759m3

四、建设智慧水务平台,强化水务信息科技支撑 

(一)一个中心,实现涉水事务智能指挥调度 

以朝阳“水务立体信息展示系统”和“水务综合管理平台”为基础,构建朝阳区水务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实现朝阳区全区数据实时展示、图像实时监视、综合分析、会商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为区防汛、水资源、水环境提供决策支持。

(二)三个平台,完善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完善防汛指挥调度平台。完善防汛管理模块中汛情统计、客水分析、智能预测和物资调度子模块,由水务综合管理平台进行调用。

构建水资源监测调度平台。新建水资源规划和评价管理、水资源配置和水资源费管理、用水计划管理、地下水管理、供水管理、和水文监测和节水管理6个子模块,由水务综合管理平台进行调用。

构建水环境监管平台。新建污水处理和设施管理、水环境管理、河道保洁和再生水管理4个子模块,由水务综合管理平台进行调用。

(三)一套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 

以水普数据作为地理信息数据基础,构建朝阳区立体四网信息数据基础,建立智慧水务数据库,以调用其他数据库数据方式进行管理,同时搭建数据分析云平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支撑各应用模块功能。

(四)三张专网,提升水务系统网络服务效率 

升级政务专网。进一步增加带宽,强化无线政务专网建设。

提升图像专网稳定性。拓宽自动信息收集点和监测点虚拟专线以及水务骨干网络宽度,完成萧太后河、坝河、亮马河和北小河4条主要河道自建光缆建设。

扩大视频会议专网覆盖程度。视频会议专网进一步向全局基层单位延伸,扩大系统使用范围及频次,开发手机移动视频会议APP

     五、创新水务管理体系,提高水务综合治理能力

(一)多措并举,完善水务管理体制 

全面建立河长制推动区域水务向全域水务转变,构建区、街(乡)和村(社区)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在河道管理责任,采取“一河一策”制,全面落实河湖环境管理“属地责任”,实现区域内222条河流综合治理全覆盖。

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并出台《朝阳区蓝网系统与水源配置专项规划》,实施河湖水系蓝线管控,划定规划水系水利边界和8-10m的管理范围边界,统筹规划全区222条河道和沟渠,实现行洪畅通、水系循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全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分区考核,落实水影响评价制度、节水三同时制度、凿井审批与取水许可制度;更新河湖管理与保护范围、水资源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实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

(二)积极探索,全面深化水务改革 

推动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水务集团组建,加快推进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区县及基层水务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优化水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推进水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深化基层水务管理人才改革。

推动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中,创新水务投融资模式,探索建立公私合作制(PPP),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重点支持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应急清污等领域,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水务建设投资。

深化工程管护制度改革。在政府统筹基础上,采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水务工程管养分离,政府加强工程养护第三方监管。

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探索并推广适用于朝阳区的耗能低、费用低、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新技术、新材料。(规划计划科通讯员 皮晓宇报送)